阅读此文前,诚邀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,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,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~
文|妍妍
编辑|妍妍
前言在刀光剑影的古代战场上,军功的获得不仅是个人荣耀,更是家族荣耀的象征。而在众多的军功中,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四大军功:先登、斩将、陷阵、夺旗。
这些军功背后,藏着无数英雄的血泪与壮烈的故事。究竟是哪一项军功的难度最大,堪称英雄中的英雄?这些荣誉的背后,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战斗与考验?
一、从陷阵到先登 :勇武与运气并重在那个靠武力谋取天下的年代,对于一个普通士兵来说,能在战场上留下姓名可谓千载难逢。要想在历史上留下遗迹,最直接的方式,无疑就是通过取得军功。而在军功中,最容易获得的,当属"陷阵"一项。
所谓"陷阵",指的是冲入敌营,攻破敌人的阵线。这种行为往往被视为是一种基本素质,并非什么了不起的大功。一方面,它并不需要太多谋略和策略,只要勇武过人,冲锋陷阵便是。
另一方面,这样的功劳也不太容易被记录下来——毕竟,在这样一番激烈的厮杀中,谁能真正分辨出究竟是谁先冲进了敌营?因此,相比之下,陷阵只能算是一种"贡献"而非"军功"。
不过,对于一些真正的将领来说,陷阵却往往与另一个更加难能可贵的军功——"先登"相连。所谓"先登",即是指第一个冲上城头或登陷敌垒的人。
这要求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勇武,还需要极高的运气。因为,冲在最前的人往往会成为敌军的重点攻击目标,伤亡也最为惨重。
能在这样的环境中,能够第一个突破重重防线,进入敌营,并且最终活着回来,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军功,更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勇气和运气的结合。
单从数量上来说,先登的功勋也是相当罕见的。就连秦末汉初那些赫赫有名的大将,也不过寥寥数人拥有过先登的功劳。
比如说,曹参、周勃、樊哙、郦商等人,他们都曾在战场上有过先登的记录。而在这四人当中,以樊哙的先登次数最多,足见他的勇武之出众。
从这些先登英雄的经历我们也能发现一些端倪。通常情况下,地位越高的将领,先登的机会就越少。这是有其合理性的,因为一旦将领阵亡,军队很可能就会溃散。
所以,大多数高级将领通常都会选择安排部下去担任这份"鱼死网破"的先锋任务。比如郦商,他虽然有两次先登的记录,但这都是在他还是一名普通将领时才有的,等到他升迁为将军后,就很少再有先登的机会了。
但也有例外,如曹操麾下的郭嘉。这位军事谋略家身居要职,却也多次亲自冲锋陷阵,成为真正的"先登将"。
可见,有的人即便地位再高,但只要内心还有对军功的执着追求,也依然会选择自己冲锋在前。不过这种情况,在历史上确实极其罕见。
二、斩将与夺旗:智谋与勇武的双重考验相比于先登这一军功,其实还有两种更加罕见的军功,那就是"斩将"和"夺旗"。斩将,顾名思义,就是亲手杀死敌军的将领。这不仅需要极强的作战能力,还需要智谋超人。
因为,作为一个军队的主帅,他通常都会被层层亲卫所掩护,要想突破重重防线,冲至中军,并最终夺取他的性命,可谓艰难万分。
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——在那个时代,一支军队的生死存亡,往往取决于主帅。一旦失去了统帅,整支军队就很可能会溃不成军。因此,斩杀敌军主帅,往往就意味着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。这样的军功自然是难能可贵的。
如《三国演义》中,关羽与颜良的一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那一天,关羽独自冲入万众之中,直取颜良,最终一刀斩下其首级。
这不仅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斩将之战,也无疑成就了关羽"万人敌"的传奇。再如,在东汉末年"五子良将"中,乐进就曾多次斩杀敌将。
在官渡之战中,他杀死了袁绍部将淳于琼;在黎阳之战中,他又斩杀了袁谭的大将严敬。可见,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真正能够亲手斩杀敌军主帅的,也并不多见。
而"夺旗"这一军功,与斩将同样不易得到。古代的军旗,可谓是一支军队最重要的象征。它不仅是统帅发布命令的标志,也是战争胜负的关键所在。
一旦失去了军旗,整个军队的士气也会大受打击,从而导致全军溃散。因此,能够夺得敌军的旗帜,无疑就意味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西汉时期李广虽然打败了无数匈奴,但直到他的儿子李敢夺得敌军旗帜,才真正得到了封赏。可见,夺旗的分量,远远重于单纯的杀敌。
当然,要想夺得敌旗,也必须首先战胜敌军主帅。因为,军旗通常都会被主帅亲自保护,要想取得它,必须先夺取主帅的性命。这也就是为什么斩将与夺旗通常会被并列讨论的原因。
不过,即便成功夺旗,也未必一定能保全自己。因为在那个时代,一支军队的主帅陨落,往往会引发整支军队的溃散。所以,在夺得敌旗之后,你还需要设法安全撤离。否则,很可能会被敌军围困,最终被诛于马下。
三、一代枭雄项羽 :三大军功集于一身正所谓"功高者必遭嫉,武勋者必被忌"。那些能在战场上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,往往都会受到更多关注和崇敬。不过在那个年代,真正能够同时拥有三大军功的,却并不多见。
其中,最为著名的,莫过于西楚霸王项羽。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,项羽就曾率领自己的精锐部队冲进敌阵,成为第一个登顶的将领。这便是项羽的"先登"功劳。
此后,项羽又在彭城一战中,独自驾车冲入敌军阵中,一路斩杀敌将,终于取下了汉军的军旗。这便是他的"夺旗"功勋。
最后,在垓下之战中,当汉军俯冲而至时,项羽孤身一人冲杀到汉军中央,亲手斩杀了数名汉将,包括陈泰在内。这就是项羽的"斩将"战绩。
可以说,仅凭着这三大军功的集合,就足以令项羽在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战功。不过,即便如此,项羽最终还是败给了刘邦手下,这也再次说明了光有军功并不足以一统天下。智谋、决断,乃至文治,都同样重要。
四、李广、李敢:同家异样冠军终我们前面提到过,有时候光靠一张嘴也能彰显出自己的战功。这便是李广和他儿子李敢的经历。作为东汉初年的名将,李广一生征战,杀敌无数。
但不知为何,他临终前却迟迟未能获得封爵。后来,当他的儿子李敢随霍去病远征漠北时,终于亲手夺得了敌军的军旗。这一战功,立即引起了汉武帝的重视,最终令李敢获得了封侯的重赏。
这让人不禁要问,难道李广那些年的军功一文不值吗?难道一个人杀敌数万,都比不上一次夺旗?显然并非如此。李广的战功,并非完全被忽视。
但在那个重视"人头"计算的年代,单凭杀敌数量,是远远不足以获得高位的。而李敢能够夺旗,不仅证明了他的勇武,更代表了他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的能力。这自然更加引起朝廷的重视。
所以,在古代,虽然四大军功中,斩将和夺旗都是最为难以完成的,但对于朝廷来说,夺旗往往更加重要。因为这不仅仅代表了一次胜利,更意味着一支军队的衰败。
而对于一个以武力统治的王朝来说,能否迅速击垮敌军,无疑是至关重要的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,李广虽然在亲手杀敌上有着非凡成就,却依旧无法获得应有的封赏,而他儿子李敢通过夺旗一战,却能轻易获得封侯的原因。
毕竟,在那个时代,军功的价值并不单纯取决于个人的勇武和战绩,更多的是需要取决于对王朝统治的直接影响。
五、我方自道 —— 探寻权力的源泉看完了以上种种,相信大家也对古代这些著名的军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那么,我们不妨也换个视角,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角度来思考这些。
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,我们其实也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。虽然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身份和出身,但只要能在战场上立下头功,说不定也能凭借此获得重赏和官职。毕竟,在那个时代,能有机会从一个小兵蹚上权力顶峰的人,并不是没有。
所以,我们自然也会关注这些军功的获取之道。首先,对于"陷阵"这一最基础的军功来说,我们当然也是有所了解的。
只要勇武过人,肯冲锋陷阵,这一点还是很容易达成的。不过,能否留下明确的功勋记录,则要另说了。毕竟,在那种混战中,很难分清谁是真正的"先锋"。
所以,我们更加向往的,还是能够成为那些"先登"将领。能在战场上冲到最前线,成为第一个登顶的人,那可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。
不过,想要成就此功,可谓是艰难重重。毕竟,我们并非武林高手,也无法确保自己能够安然无恙地从重重箭矢中活下来。所以,光凭我们个人的勇武,恐怕是难以企及的。这还需要运气的加持。
而对于"斩将"和"夺旗"这两大军功,就更加难以企及了。作为普通士兵,想要冲入重重亲卫队,直取敌军主帅,无疑是天方夜谭。即便运气再好,恐怕也难以做到这一点。
不过,也许有一天,我们能够成为那个"杨喜"般的幸运儿,在关键时刻,依靠我们的勇武和智谋,为大军立下了汗马功劳。
如果真的能做到这一点,说不定也能获得封侯的重赏。到那时,我们就再也不是一个普通的士兵了,而是真正的猛将,受到万人景仰。
如果连这都办不到,那至少我们也可以效仿李广,凭借自己多年的沙场历练,在某个时刻战功显赫,成就一番大业。虽然可能无法获得封侯,但至少也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一笔。
虽然这条路漫长而险峻,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,终有一天也能成为那些当年的大军头目。毕竟,在那个时代,武功高强的将领,不仅能获得官职,还能进而成为权臣,甚至帝王。
结语在那个战火纷飞、兵荒马乱的年代,能够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,无疑都是当时的英雄人物。
不论是凭借一次次的陷阵冲锋,还是勇夺敌旗斩断敌将,他们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,谱写了历史上最为动人的战争篇章。